二是环境风险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更期待,追责预警不力者能在对具体指涉情形的细化中,演变为常态化的制度设计:针对预案启动迟缓、预警等级跟污染程度不匹配、预警排污措施未落实等具体情况,确立对应的责任定性与分量。重霾本该是应急应对集结号,当某个地方霾祸来袭,必须尽早启动对应级别的应急预案。
这样一来,才能对雾霾爆表却不预警形成更强效的震慑。按说这些地方必须针对性地加强治污,可连预警都后知后觉,其治污能力与决心也难免让人怀疑。对公众而言,这类霾能否尽早驱散,也攸关对治霾的信心。这次有些地方的雾霾爆表却不预警或低级别预警问题,却无疑让人看到了另一种霾:政策落实、法规执行层面消极应对的意识之霾。毫无疑问,霾来不是一日之果,驱霾也需久久为功,而不能仅靠临时性应急。
但呼吸保卫战既要靠平时做好防控基本功,也要切忌在应急层面掉链子。期待这次督察结果,是为首次对预警不力问责埋伏笔。第7届绿博会11月9日至11日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组织全省5000家左右重点污染源企业观摩绿博会,重点组织十三五规划中有治理任务的需方企业参加供需对接会和论坛,同时邀请全省环保系统工作人员和重点污染源企业参观绿博会由省环保厅和青岛市政府共同主办,山东省环保技术服务中心承办。本届绿博会的主题是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生态文明。第7届绿博会11月9日至11日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以十三五环保规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基础,结合山东省环境瓶颈问题解析,突出市场需求,以环境保护和环保产业政策研讨、环保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推广、环境保护现代服务和管理模式推广等为主要内容,会议期间组织召开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土壤污染修复等一系列论坛,国内外权威专家学者将齐聚一堂,深入剖析行业难题,针对未来环保技术需求和最新环保技术发展动态探讨环保技术发展方向与应用领域。组织全省5000家左右重点污染源企业观摩绿博会,重点组织十三五规划中有治理任务的需方企业参加供需对接会和论坛,同时邀请全省环保系统工作人员和重点污染源企业参观绿博会。
会议期间还将组织召开燃煤污染物超低排放、VOCs治理、污水处理优化技术和固废污染控制等多个主题供需对接会,为参会供需双方企业搭建技术交流平台,化解供方企业找不到市场、需方企业找不到合适技术的两难状况,实现先进、实用的污染治理技术与污染源重点企业的精准对接,促进先进实用污染治理技术的应用。第7届绿博会以服务供需双方、提高对接效率为特色,为参展企业和十三五期间山东省重点污染源治理项目依托企业提供专业性、精准性对接平台。本届绿博会集合了国内外大批优秀环保企业,是近年来国内外先进环保技术的综合展示,也是全省环保系统、环保企业和污染源企业进行学习交流、技术研讨和供需对接的机会中国环境报:三圈环流是您研究的重点方向,能否着重谈谈其对雾霾的影响?刘树华:先谈谈山谷风和城市热岛环流的影响。
雾霾重污染的大气边界层特征研究。同时,天津、河北、山东等地也出现了雾霾天气,相继发布了空气重污染预警,启动了应急响应。当海风发展时,有可能会将已经被迁移到海面上的污染物重新带回陆地,造成污染加剧。希望构建激光雷达和地面污染物观测网络,用来定量预报、评价大气污染物浓度分布特征、实时追踪污染物来源,提前预警重污染天气过程、解析成因机制。
根据气象规范定义,大气的相对湿度低于80%,颗粒物的光学效应使得大气能见度低于10公里,大气呈现灰蒙蒙的视程障碍现象称作霾。中国环境报:京津冀地区雾霾天气形成的成因有哪些?刘树华:首先要定义雾和霾。
京津冀地区秋季地表热力较强,存在海风和陆风的转换。刘树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学科带头人。
雾霾重度污染过程与大气边界层相互作用研究。在京津冀地区静稳天气条件下形成的三圈环流(由于山区与平原的热力差异、城市与郊区热力差异、海面与陆面的热力差异形成的山谷风环流、城市热岛环流、海陆风环流)的耦合效应,对京津冀地区污染物的扩散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大气相对湿度达到90%以上,即为雾。这些科学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理清大气污染的演变机制,为大气污染的预报和防治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在山谷风大气环流作用下,白天送到山区的污染物晚上又送回来,送到京津冀区域。通过影响局地环流(谷风环流),间接影响近地面气溶胶浓度。
中国环境报:您认为怎么才能运用当前的科学研究来更好地解决雾霾问题?刘树华:我主要是研究大气环流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以及三圈环流对京津冀地区污染物输送的作用,也就是机理问题,即形成污染大气过程的成因机制,从科学角度解释这个问题。要分析污染物成分谱,建立成分谱库,追踪污染源解析,从污染源头研究雾霾形成机制非常重要。
雾霾重度污染的天气和气候学成因研究。今年正式启动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试点专项,这也是接下来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研究。
对话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博士生导师刘树华采访人:中国环境报记者杨奕萍雾霾天气形成的成因是什么?■地理环境、天气条件和污染源分布作用。不同季节的热力条件和天气背景强迫对边界层过程及空气质量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沿海或沿湖城市建筑、街道尽量与海岸线垂直,避免与海岸线平行。可通过城市规划,增加城市区域大气通风量,增强大气流动性和扩散,提高空气质量。四是严重雾霾天气的观测研究。山区白天受太阳辐射,导致温度远高于同高度的平原地区,形成山谷风大气环流,污染物就会输送到山区。
您认为今年冬季京津冀地区的天气条件与以往相比有何不同?刘树华:今年10月13日~16日,京津冀地区出现了雾霾天气。在缺乏有利天气条件的情况下,将形成严重雾霾天气。
二是霾污染源的解析、霾污染物成分的解析。污染物在京津冀地区也形成了环流。
10月13日16时,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发布了空气重污染蓝色预警。在污染源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主要取决于天气过程。
白天,太阳辐射地表加热比海面快,导致陆地温度比海面高,导致陆地空气上升,大气压力减小,形成海风。晚上地表长波辐射,陆地冷却比海面快,导致陆地温度比海面低,海面空气上升而陆地空气下沉,形成陆风。我们想知道,冬季京津冀等地区气象条件如何?除了气象条件之外还有哪些因素造成雾霾天气频发?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在京津冀地区静稳天气条件下形成的三圈环流(由于山区与平原的热力差异、城市与郊区热力差异、海面与陆面的热力差异形成的山谷风环流、城市热岛环流、海陆风环流)的耦合效应,对京津冀地区污染物的扩散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当前污染源排放没有明显增加的前提下,不利于扩散的气象条件是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
从事大气边界层物理、陆气相互作用、区域与全球变化研究和教学工作。雾霾重污染的物理和化学成因研究。
晚上山区冷却降温,京津冀地区由于城市热岛作用,空气比山区冷却得慢,导致温度高,气压低。白天污染物从海上送回来,晚上又送到海上,形成循环污染。
从气象条件分析,秋季总体风力偏小,湿度偏大,地表比较稳定,不利于雾霾的扩散。为什么今年秋季市民会感觉雾霾来得更早?这是因为10月是京津冀地区季节转换时期,天气形势静稳,大气边界层较稳定,地表水汽比较大。